第11个全国疟疾日防治宣传浏览数:979次
今年的4月26日是第11个“全国疟疾日”,今年的主题是 “消除疟疾,谨防境外输入”。借此机会,让广大群众更清楚地认识疟疾的防治知识,提高防蚊防疟的自我保护意识,提高出入境人员主动防控疟疾的意识,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消除疟疾。 疟疾防治小知识 疟疾,俗称"打摆子"、"瘴气"、"冷热病",此病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。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,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,由蚊子传播,当蚊子咬人吸血时,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,引起传播流行。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,即间日疟原虫、三日疟原虫、恶性疟原虫、卵形疟原虫。在我国,间日疟原虫较常见。 疟疾可通过蚊子叮咬或者输血传播。 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防止蚊子叮咬。 一、疟疾的传染源 疟疾现症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,其血液中具有配子体者便成为传染源。血液中原虫密度越高,配子体的密度也会越高,传播的机率也越大。 二、疟疾是怎样传播的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。按蚊叮刺吸人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,再叮刺吸人正常人的血时,就将疟原虫传给后者。疟疾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、雨量是否适合蚊虫和疟原虫的发育、繁殖关系密切。疟疾流行的季节往往气候温暧、雨量较多,蚊虫能大量繁殖。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疾抵抗力弱,当进人流行区时易感染疟疾。流行区的患者或带虫者进人非流行区时易传播疟疾。所以,人口流动容易造成疟疾的传播。 另外还可因胎盘受损或在分娩过程中,患疟疾或带疟原虫的母体的血污染贻儿伤口,由母体传给胎儿,造成先天性疟疾,也可经输血传播。 三、疟疾的临床表现 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症、恶性症和三日疟三种。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"发冷",并且发抖得很厉害,这在医学上叫做"寒战",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,热度可以高达40℃,大约经过了3~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,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。除了发冷、发烧以外,病人常常感到无力、疲乏、不想吃东西,头晕、背部四肢酸困。若是小孩,有时可出现抽风。重症疟疾病人,可见昏迷、谵语、脖硬、危及生命。 四、如何预防和控制疟疾 疟疾的流行和当地的气候有关,在气温比较温暖,且雨水量较大的地方,空气比较潮湿,适合蚊虫生长,大量繁殖幼虫,导致疟原虫也增多,容易引发疟疾流行。 1.积水要清理 :清理积水,因为积水是蚊子滋生的天堂。 2.卫生要搞好:搞好卫生,保持所处区域的清洁,应清除垃圾、杂草、填平污水坑,防止蚊子活动。 3.要防蚊灭蚊:关键是要做好防蚊、灭蚊,宿舍要挂好门帘、窗纱、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。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灭。 4.患了疟疾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。 5.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,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。 夏天是疟疾的高发期,因为蚊虫比较多,所以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时一定要注意防蚊虫的叮咬。家里也要经常的清理,防止蚊虫的增多。而且只要做好了防治措施是可以避免的,但如果得了疟疾的时候也千万不要掉以轻心,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诊治,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消除疟疾!
|